-
时间:
百度 (陶文川)(责编:刘天宇(实习生)、张雨)
2025/07/24
-
来源:
多彩贵州网
在普定县黄桶街道新堡村,330亩桑田随风起伏,蚕房内万头蚕宝宝正吐丝成被。这里不仅是普定县唯一的蚕丝被生产基地,更以“种桑-养蚕-制被”全产业链模式,走出一条“企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、生态增值”的乡村振兴新路径。

位于新堡村的苏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钮雪荣来自江苏,早在2018年就来到普定种桑养蚕,如今,他的基地种植桑树150亩,主营三块业务年产值近200万元。“公司这两年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三个方面,一是跟山东广通公司合作,卖他们的种茧,大概有18吨,每一吨7万元,按照今年的价格就是一百多万;二是每个月的180张蚕种,小蚕的孵化是300块钱一张,每个月有5万多元;第三就是蚕丝被,一年大概有20万元。”钮雪荣说道。

小蚕供应是钮雪荣带动周边村民发展养蚕产业的重要举措,他把孵化13天的三龄蚕销售给养蚕户并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服务等,目前已有十余户养蚕户长期向他购买三龄蚕,马官镇号云村的伍章榕就是其中之一。“今年是养蚕的第4年,平均下来我们每年能养10到12批蚕,每一批蚕能养10张左右,每一批蚕的纯利润就是一到两万块钱。”伍章榕说道。

该公司生产的蚕茧除80%销往山东广通蚕种有限公司外,近两年来,该公司还生产经营蚕丝被。在蚕丝被加工车间,一团称重6公斤的蚕丝在经过工人们拉丝、裁剪、铺丝、装订等工序后,摇身一变成为一床蓬松柔软的纯天然蚕丝被。在亲朋好友和周边客户的口口相传中,高品质蚕丝被成为该公司一大亮点特色。

黄桶街道新堡村支书项颖介绍说:“钮雪荣老板是自己种植、自己养蚕,用自己的蚕丝加工做蚕丝被,而且蚕丝被的整道工序都可以进行参观,从他的种桑基地,到他养蚕的大棚,都能去参观,蚕丝被的质量是有保障的。”
在钮雪荣的示范带动下,新堡村也有村民租地发展桑蚕产业,目前新堡村已种植桑树330余亩。每年4到10月,钮雪荣的基地里每天都有30余人采桑喂蚕做被,每年发放务工工资70余万元。

“我们已经做两三年,有时候给他摘桑叶,有时候给他喂蚕,有时候给他捡蚕包;工资每天最少都有100块钱,都是手上工,也不累,最主要的是我们可以照顾家里、照顾老人。”金荷村务工工人林全芬说道。
新堡村的桑田里藏着乡村振兴的密码——从自种、自养到自加工的全链条闭环,让每一片桑叶都承载着增收希望,让每一床蚕丝被都包裹着共富温度,在这条“丝路”上,新堡村正织就更加绚丽的未来。
作者:张文霞、张芬(见习) 编辑:张小维 责任编辑:王超 终审:谭力